林田山原名"摩里沙卡"(日語稱森坂,今日改稱森榮)是台灣遺留下最完整、最具特
色的伐木基地,無論規模或重要性,都是"台灣林業開發史"上最重要的據點或見證,
也因為保留了不少當時的建築,所以又有人稱他為花蓮的"九份"。(文中資料引用來
源出處多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導覽地圖)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門,免費參觀喔!
園區內的圖騰。
林田山的過往與未來。
順著階梯而上就是林田山的中山堂了,總覺得照這些老東西要用黑白的比較有感覺。
連告示牌都別有新意。
來張彩色的中山堂吧,整座中山堂是由台灣檜木所搭建,建於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
二十五日,為當時林田山居民精神寄託場所與文化活動中心;民國九十一年後由林
務局自編預算並配合文建會經費整建,民國九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重新起用!
森林鐵路,這個鐵路的軌距與一般我們常見的台鐵軌距有所不同軌距較窄,以前
是用來運木材的。
柴油集材機。
中山堂外紅檜雕塑。主題:同源;作者:楊永在。
中山堂內的紅豆杉雕塑。主題:林田山之戀;作者:曾文章。
中山堂內的老舊放映機,不要小看這兩台機器,這可是民國五十年時花將進二十萬購
買的,而這座中山堂的造價是七萬四千三百三十元整,林田山林場的財力可見一般了
,而且這兩部放映機所放映的電影每週二至三部,完全免費供員工觀看,職工福利之
好,令人羨慕。
目前中山堂內的擺設,堂內有播映短片供人觀看。
森林鐵道橋。
通往舊日住宅區的小徑。
林森路99巷一號,這間房子好像還有人住著,外表充滿著歲月的痕跡。
在屋子的對面就是當初林田山大火後的火災紀念場。
一把大火燒掉了康樂新邨;康樂新邨是民國43年爲供應員工住宿所開闢的,由場長
王曉林先生特立牌坊題名"康樂新邨",卻在民國90年七月遭大火吞噬,只留下牌坊。
"康樂新邨"牌坊。
廠長宿舍,外面還有日式庭園。
旭東亭,於民國86年重建,與舊亭造型不相同,但代表林田山再出發之意。
舊日的課長級宿舍,現在變成林田山咖啡館及服務中心。
林田山社區咖啡館。
天氣太熱了,既然營業中,就進去休息一下囉!入內是要脫鞋子的喔!
因為是非假日,所以人不多,就找個安靜的角落休息囉!
咖啡館裡面很舒服,木板地面帶點昏黃的燈光讓人覺得好悠閒,真想時間停在這
一刻。
咖啡館的角落。
靜靜的品味這悠閒的一刻鐘。
老舊的沙發與牆上的舊照片彷彿一起訴說著林田山過往的繁華。
再回望一眼悠閒的咖啡館。
米店,這裡是當初為了提供林場員工的生活物資而設的販賣店舖,都聚集在這一區;
想像一下每天有三四百戶的家庭主婦聚集在這裡買菜的盛況,這就是當時的林田山。
閱讀林田山;我想這些老東西不只是要閱讀更要好好用心品味。
舊車頭靜靜的停在機關庫中,繁華已過往。
離開了林田山,路旁的花田花開的燦爛,雖然絢爛但是終究也是會有回歸平淡的時
刻。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: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;園區全日開放,每週二休館。
花蓮林區管理處
花蓮觀光資訊網
更多照片請看我的相簿。